早就听人说,“三千茶农”总经理夏远志先生对茶道颇有研究,未尝深信。一日,朋友邀至“三千茶农”舜和茶社品茶,巧遇夏先生,与之攀谈,果然名不虚传。
话题自然从“三千茶农”的命名开始。夏先生说了一个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公元2008年,中国第六代品牌策划人领军人物、源动力创始人张羽返乡祭祖中得知,张氏一脉始祖为南宋大将,崖山海战之后,南宋亡于蒙元,丞相陆秀夫背着7岁少帝蹈海,许多忠臣追随其后,10万军民跳海殉国,张氏始祖有幸被一渔船救起至沿海一不知名村落。数日后苏醒,整天以泪洗面,不饮不食,反复泣叹:国亡矣,中华何在!众人苦劝无果。次日,村中一长者至榻前劝道:“将军,中华尚在,吾等数辈在此地打鱼种茶,初十余户,现已至三千,吾辈皆饮此茶,此乃中华之习俗,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茶遍华夏之时乃我中华复兴之日。张氏始祖顿悟,俯首道谢,遂留村中潜心种茶,与茶为伴。这个传说,让张羽深深折服于中华茶文化世代相沿的传统力量。此后,他遍访全国各地茶源,带着一份责任走进了茶世界。为纪念上千年坚守茶文化的三千茶农,借佛家三千世界之意,遂将茶社命名为“三千茶农”。
原来如此!“三千茶农”蕴藏着一个千年不老的传说哩。
国人何以皆爱茶?茶至于人的保健功能何在?这几年,因时常应约为报刊写一些谈养生保健的文章,我对一般意义上的茶道略知一二: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包括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这些都可以通过饮茶直接被人体所吸收,故而喝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但是,仅仅据此去读茶、悟茶,只能算是物理层面上的常理,而肌理层面上的具有更广阔空间的,却是让茶客身心顺应茶道、符合茶的自然,进入“茶人合一、茶禅一味”的心境。显然,这是更高一层级的茶道,也是茶文化的精髓。这一观点,在夏先生这儿既得到了认同,更得到了深化。
茶,一种出自般若又颐养般若的精灵。纵观茶史,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现如今仍然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植;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栽;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的大龙袍,徽州松萝庵的松椤、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雁荡山的毛峰茶等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为何好茶多钟情于寺院?宋代诗人黄庭坚一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道出了其中的玄机: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它吸天地之灵气,钟情于有情世界,却需要有缘人智慧去渡和培植。倘若没有一颗般若(大智慧)之心,滞停于“说翠竹著翠竹、说黄花著黄花”具象,便上升不到“说般若而识般若”的境界,遑论培植和研发。同理于喝茶,夏先生认为,好茶可以颐养智慧、颐养健康,却也需要用好的心境去自我怡情、自我感悟。否则,即使置身于茶山、浸泡于茶室,缘象求道、缘木求鱼,要想品出茶滋味、养出好心境,也只能是一种枉然与奢求。
喝茶,一种滋润,一种眼福。在茶艺界,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这实际上是品茶心态的体现。心情好,即使孤自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也不亦乐乎哉!再看那飘忽的芽叶,犹如一个个翩飞的小生灵,慢慢在水中伸舒绽放,渐渐沉鱼落雁般潜底堆砌,散发着淡淡的香韵,弥漫出爱一样的温馨气息。须臾,茶色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感染着人的心绪和情愫,洋溢着诗意和灵动。茶未曾品咂,诗人陆游当年那种“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的心境,便油然而生。这何尝不是喝茶人一种独领的“眼福”?随之而来的,茶客的心情便会被拨动,生发出一种被滋润被充沛被吸引的感觉,读沉沉绿意读氤氲茶香,仿佛听见了瞬间与瞬间的碰撞。倘若心情不好,这等美景、意韵和感觉,很容易被忽略,再美的佳酩也品不出美味,就像不会喝酒的人喝啥酒都呛嗓子一样。
喝茶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养心的过程。“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诗人笔下的品茶,虽然场景迥然,但沁入肺腑、映入眼帘的都是一种养心。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余香游弋于唇齿,蔓延于肺腑,尘世间的一切纷扰和纠葛,统统随烟而去,取而代之的,是身心的愉悦和轻逸,是浮躁的滤去和心灵的净化,是自斟独饮的深思和沉淀,这就是所谓的“清福”。倘若好友相聚,或捧茶对饮,或满堂群饮,喝的是茶,品的是情,这便成了一种仙人般的“享福”。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和蔓延,许多饮茶大师出自寺院。如唐代的陆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圣”、“茶神”,所撰《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了多首有名的茶诗。然而,更令人凝神励志的是喝茶与茶客保健的关联性。“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以茶为饮的僧、尼、道、姑多高寿,茶的要素赫然其中。盖因修行重视坐禅,需要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恰巧派上了用场。同时,修行之人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也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这也为修行悟道平添了一层人文滋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喝茶、品茶其实是一种走心,由此而获的“茶人合一、茶禅一味”,既顺应了茶韵的自然,也留住了茶道的自然。
柏拉图有云:“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我中华一族爱喝茶,就像西方人爱咖啡。喝茶需要心境,喝咖啡亦是如此。“一颗平常心胜过万灵药”,古今同理,世方雷同,中西保健理论在茶道之中实现了共识和统一。是以为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