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的概念在名片上体现出的范围太过宽泛,中英文对照的职务名称有时会露出马脚。同样是软件行业跨国龙头企业的中国研究院“院长”角色,有人被称做“President”,也有人被称作“directory”。这代表了这个“院长”在公司架构内部的真实地位。事实上,虽然在华外资企业的“研究院”不少,但干些翻译的、本地化的工作倒真是家常便饭,真正的原创“研究院”其实并不多。
所以,院长一词多数是虚张声势。另一种夸张的头衔“亚太区总裁”、“北亚区总裁”也颇为迷惑人。今天的外资企业圈已经不是90年代进来的世界500强的天下了,很多外国的中小企业纷纷登陆,并不见得就有过人之处。我见过的最“怂”的北亚区总裁其实不过区区管辖3个人,怕是连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的摊位小老板都不如。
不过,笔者也曾见过一张例外的名片。一家美国银行的中国分行的公关副总监,其英文头衔为“vicepresident”,这倒是一件有趣的个案。因为在金融业中,VP一词并不代表在公司内的真正地位,无处不VP如同中国企业已经无处不“经理”一样泛滥成灾。
最近三年,中国商业界在头衔设置上冒出了一种新趋势:将商业机构改头换面叫研究院,所以凭空多出了很多“研究员”,听起来很有学术机构的意味,要知道在中国官方的职位体系中,研究员是相当于“教授”的等级,要在中科院、社科院之类真正的研究机构做到研究院,可算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了。
判断这种“研究员”真伪的方法再简单不过,有一种说法,要在行业内成为专家,至少得用心1万个小时,大约等于10年用心工作的时间。这意味着30岁以下的“研究员”其实只是机构的数据员。
等级最低的名片莫过于那种将手机和固定电话捆绑,恨不得把所有的联系方式都留在上面的人物。他们往往被称做客户主任,客户经理,或者顾问之类。《非诚勿扰》里秦奋在美国的最后一份工作叫“安家顾问”,其实就是海外华人开的小公司,专门负责为刚来的华人负责接机、帮人办理银行开户等工作。命名为“安家顾问”也算是名副其实,但此种顾问真的无甚专业可言。在“扯虎皮扛大旗”的人性上,东西方完全一致。
鉴于中文中“经理”一词的含义已经泛滥成灾,中国人对经理一职早就见惯不惊。但这可能误伤不少大型公司的“经理”,因为他们控制的预算,或者无形影响的生意金额甚至多过很多虾米公司的“VP”。校正办法之一是搜索对方办公物业的档次高低,再结合此人的谈吐就能一窥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