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李雯毫不犹豫地辞了职,立即赶赴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走访了若干个少数民族村寨,经过反复比较和商谈,确定了地处黔东南和黔西北——毕节的几个交通相对便利、服饰业比较发达的村寨作为自己的收购基地。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李雯选定了首次进货的服装款式、花色品种以及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挂饰等,同时也在当地选定了几个长期合作的代理人。
货源地确定后,李雯马不停蹄地回到广州,开始寻找合适的铺面。像北京路、上下九路步行街这样的繁华场所,开店的租金非常高,一平方米动辄上千元的月租,李雯根本承受不起,她只能转而求其次。如此辗转反复,李雯终于在环市路找到了一处正在转让的铺面,位置相当好,转手费很便宜才2万元。接着,李雯对铺面进行了重新装修,按照少数民族的风格习俗对室内进行布置,以求服饰店民族风情十足。
广辟门径,轻松做生意2004年“五。一”节,李雯的民族服饰店开业了。 开业的前一天晚上,李雯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我不是在为市场服务,我是在开发一个新市场,挖掘一种新的赚钱方式。”
如何打开销售局面,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喜欢民族服饰,李雯可真是动足了脑筋,下足了工夫。由于是第一次开店,经验不足,李雯不得不频繁奔走于工商、税务部门,结果忽略了宣传工作,最初开业的那几天,没几个人光顾她的小店。关键时刻,做生意的父亲提醒了她。父亲说,对于一个新开的服饰店,推广是最关键的,只有通过推广,消费者才能知道你的店,也只有通过推广,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他们才会光顾,才会产生购买欲望。
得到父亲的指点,李雯茅塞顿开,她马上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首先,她主动出击,联系了以前做市场调查时对民族服饰非常有兴趣的客户,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样的民族服饰。
同时,她还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服饰卡片,亲自跑到北京路、上下九路等人流聚集的地方去推广,不仅如此,她还在广州几家比较有影响的报纸刊登了软文广告,用优美的笔调解说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饰店。有一个女孩非常喜欢民族服饰,在报纸上看到李雯的民族服饰报道后,当即赶到李雯的服饰店,一口气就买了三套。临走前,她还一再跟李雯说新货到了就打电话给她。
渐渐地,店里的人气开始旺起来,为了吸引回头客,李雯又趁热打铁,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一个月下来,李雯竟然卖出了100套民族服饰,扣除房租、水电、工商税务等各项成本开支,还赚了2500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服饰店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对民族服饰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李雯还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广州一些大型的广场和公众聚集的地方去搞促销,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对民族服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