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为媒的编结工艺
这10年来,通过上海花卉产业、特别是上海国际花卉节致富的人不少,但记者在现场采访的这两个人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严群芳这个名字听上去注定要与花卉发生关系。不幸的是,幼年时的一场大病使她的右腿落下毛病,5岁之前一直是爬着长大的。她的邻居是鼎鼎大名的编结专家冯秋萍,她从小便拜她为师,开始编结。才8岁,她的编结技术已经在学校里出了名。15岁时,严群芳自己设计并编结的一件毛衣参加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手艺比赛,一举夺得特等奖。
1967年,严群芳成了上海手表二厂的职工,业余时间还是跟着冯秋萍老师学艺,作品频频获奖,在上海编结界的名气越来越响,还被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聘为特邀设计师。1997年长风公园举办第四届中国花博会,她很想去现场看看,半路上捡到一朵牵牛花,心想牵牛花要到7月份才开啊,怎么现在就有了?捡起一看,原来是一朵惟妙惟肖的绢花。这朵花给了严群芳灵感,回到家里她就用自己擅长的编结技术用绒线编了几朵牵牛花。给邻居一看,大家都说"像真的一样"。于是她就拿着自己的花卉编结处女作---一只由15种花卉组成的大花篮送到花博会组委会,组委会看到一位残疾人如此心灵手巧,非常感动,就将她的作品展示出来。这一年正是香港回归,严群芳又编结了一只船型绒线花篮,里面有象征民
族大团结的56朵绒线花,结果获得香港回归创意比赛一等奖。
这两次小试牛刀,大大增强了严群芳的信心。1998年花卉节举办时,她就送去一个由300多朵绒线花组成的、高达1.8米的的大花篮,成了花卉节的亮点。第二届花卉节时,在组委会的帮助下,她干脆在怒江路场外交易市场租了一个铺面,推出100多种共5000余盆绒线花,由于这种工艺别出心裁,短短几天内被游客一抢而空。
"盆花10元至20元,花篮是88元一只,还有手捧花等,游客买回去除了装点家居,还用于祝寿、婚庆、礼赠好友。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大家欢喜,我也满足了。"严群芳说。
编结绒线花是很费工时的,设计独特的针法更是煞费苦心,严群芳刚开始琢磨时真是废寝忘食,一种针法设计成功,看到5点钟天还大亮,就问女儿天为什么还没黑,女儿告诉她,已经是次日黎明了。忆及此事,严群芳伸出双手让记者看,掌心伤痕累累。"已经动过几次手术了。"她说。
就在严群芳起步时,手表二厂大幅裁员,她也在下岗之列。但她一技在手,心中不慌,除了在家里编织绒线花,积起来在花卉节上设摊出售外,还在外接订单,由客户销往世界各地。此外还经常接受企业团体的委托,为场馆设计编结花卉。还在上海老年大学授课带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严群芳将自己研究出来的独门秘技奉献社会,通过上海市残联分几批带了800个残疾学生,提高了他们的生存智慧和就业能力。有时候自己的订单一时来不及做,也优先下发给学生,让大家都有饭吃。鉴于她在再就业和残疾人事业上的贡献,严群芳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