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扩张难题
去年12月8日,心品印象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周浦万达开业。对于当时的情形,郑志晖至今记忆犹新。“很紧张,我们是新品牌,竞争力肯定没那么强。”他告诉记者。
郑志晖的担忧来自于其“店中店”模式(将门店开在商场里)。郑志晖希望,心品印象能够以更优惠的租金,租下更优越的位置。而物业则对其品牌、经营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融资消息的发布,心品印象的品牌知名度问题渐渐变成次要矛盾。
没有品牌知名度的束缚,郑更能够大展拳脚。对于曾在国外开出过几百家连锁餐饮门店的郑来说,维护与物业的关系更是游刃有余。据了解,心品印象已与凯德、万达等大型地产商保持合作,也在发展地段比较好的小业主。
如此,公司成立仅一年,已经在上海开出9家门店,距离今年开出14家店(其中上海12家,北京2家)的目标,仅一步之遥。“我们明年要开出42家店。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希望能在2014年上市。”郑说。
在郑志晖看来,除了物业、财务,产品与服务更对管理造成考验。“管理不容易,要降低风险,降低成本。为方便管理,心品印象甚至在新开门店的选址时就考虑到,门店到总部的距离控制在5个小时车程以内。”他说。
创新“快餐带服务”的效果
餐饮行业由来已久,想要创新非常困难。而郑志晖愣是希望将创新进行到底。他还专门进行了试验同时租来180平米和100平米的物业来开店,以证明公司的模式无论在大小门店都行得通。
心品印象的创新模式被郑总结为“快餐带服务”。郑认为,这与其他快餐连锁有本质的区别。“快餐是指那些在柜台结完帐,还要顾客自己把饭端到座位上的,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真功夫等,他们本质上没有什么服务。而心品印象与一茶一坐等餐饮连锁企业类似,除了快,顾客还能享受到一定的服务。”他说。
供应链的成熟和完善是“快”的前提。据了解,心品印象只将煮米饭、做汤等一些简单的烹饪放在门店,其他菜品都是通过将配方送到供应商手中,后者生产出半成品或成品,经物流送到门店,员工通过简单的加工加热,五六个步骤就能做出来。
服务是心品印象不同于快餐品牌的关键。“尽管肯德基、麦当劳也许能在50秒内完成配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服务。”郑指的服务不限于将饭菜端到客人面前。“在前台,对客户的服务比较全面,不让客户感觉就是便宜货,让他们感觉层次稍微高一些。”童士豪说,“心品印象的后厨就像麦当劳,前厅像个好的餐饮企业,这种混合的模式在美国很受欢迎。”
事实证明,心品印象的模式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按照郑志晖当初的预计,一家新开的门店,要20个月才能实现收支平衡,现在,情况远比他想象中要好。“目前开设的12家门店中,6家店在第二个月就实现了盈利。而另外五六家门店因为开在新商场,情况稍差,但也有望在3-4个月内实现收支平衡。”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