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就是中国的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只是一句名言或俗语,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才可以成立。
白酒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产物,但它一定能走向世界吗?中国的茶叶、瓷器、中药等也是民族的历史产物,但是并没有走向世界市场,仅仅作为“文化品”被国外收藏或偶尔使用,谈不上市场概念。同样,非洲国家、伊斯兰国家,甚至印度等,他们的一些民族特产、礼仪习俗等,也无法打开欧美市场和cye.com.cn中国市场,因为其无法与这些国家的饮食口感或生活方式相适应。甚至,连我国西藏的“酥油茶”在全国也无法推广,只能在西藏本地流行,因为人们不习惯那种“民族特色”的口味和饮茶方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狭隘民族主义感情色彩,并走进迷信的误区,因为“民族的”东西一般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生活条件下形成的,为特定区域服务的特殊产物,往往不具有“普世意义”或“普世价值”,越是过多承载本民族历史文化符号的产品,越不具有“普世价值”,不能形成大众消费品。
中国白酒作为民族特产,过多承载了中国民族的文化符号,甚至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中国白酒能否走向世界成为大众消费品,前提条件是中国文化或生活方式能否走向世界,如果仅仅作为“文化礼品”或高层交往道具,没有在大众中形成一定的消费份额,还不能说明中国酒走向了世界。
事实上,我国白酒产品为何很难走出国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标准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标准很高,对酒类产品更是十分严格。因此一些产品尽管在中国颇有名气,一旦以国际标准来检验就会遭遇很大的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白酒产品的出口。
至今,白酒国际化仍有如下几大瓶颈没有突破,一是是否符合国际质量标准;二是口感、口味是否适应国外消费者;三是饮酒的生活方式如何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四是品牌号召力;五是渠道建设。
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酒”最终走向世界,与中国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真正强大有直接关系。
|